讨论思维创新问题,首先得关注基点问题——思维主体的个人因素、时间背境、空间地域三要素。即思维主体站在什么立场上审视思维对象——角色问题,思维主体关注哪个时段——时间问题,思维主体立足哪个地域——空间问题。这些都是首先必须解决的最具普遍意义的问题。
我们先看下面的故事:
当轮船开始下沉时
——生死关头人们怎么想
当一艘轮船开始下沉时,几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商人正在开会。“去告诉那些人穿上救生衣跳到水里去。”船长命令大副道。
几分钟后,大副跑来报告:“他们都不往下跳。”
“你来接替我,我去看看能做点什么。”船长命令道。
一会儿,船长回来说:“他们全都跳下去了。”
“你是怎么让他们跳的?”大副问。
“我运用了心理学。我对英国人说,那是一项体育锻炼,于是,他跳下去了;我对法国人说,那是很潇洒的,他高兴地跳了;我对德国人说,那是命令,他一转身跳了;我对意大利人说,那不是被基督教所禁止的;我对苏联人说,那是革命行动。他们都高兴地跳了。”
“那你是怎么让美国人跳下去的呢?”
“我对他说,你已经上保险了!”
朋友,这当然是笑话,但想想也有道理——人是个性动物,外形可以相似,内心各不相同,所以,面对不同对象,得有不同办法。
上面的例子,仅仅因为国籍不同,民族不同,面对同一个问题,人们的思维竟如此不同。如果再加上年龄、性别、文化、职业、政治、经济、宗教……各种各样的因素,则各类人士的思维该会是何等丰富多彩!思维的复杂就是如此,由此也可以看到人的因素在思维中的重要地位。如果具体到每一个人,则个人的理想、志向、兴趣、爱好、修养、学识、家庭……各种各样的个性因素必将进入其间,使思维的内涵更加丰富。
但是,人是思维的主体,我们总要认识思维,进而认识周围的一切。而明确思维基点的直接意义是认识自己。通过逐一审视,明白无误地认识自己的条件、责任与追求,为自己端正航标,就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条件,发掘潜力,为创造性思维蓄足底气,从而更好地构思创意。
角色视角
角色视角问题就是明确思维主体身份地位的问题。思维主体与思维对象一经结合,就有一个角色问题。角色与责任、义务、权力、利益相联系。任何人身处某一环境,与某一对象交往,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地位,思考自己该干什么,不该干什么,该怎么干,不该怎该怎么干。这就是角色意识。角色是影响思维的最重要因素之一。任何人的思维都摆脱不了自我角色的参与。这是人的本能,纵是古今圣人贤人伟人,也无不如此,概莫能外。因此,我们务必要认识到自己的角色与地位,并恰如其分的运用它们,否则,就会铸成大错。
请看: 李煜是皇帝还是词人?
——立场错误出大错
五代十国时南唐皇帝李煜是一位天才词人,其词作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。但李煜不善当皇帝,他把国家当作词来填,没多久就亡了国。可以说,这位成功的词人、失败的皇帝,是思维角色的错位使然。
电视台某君解说体育节目时,口若悬河,滔滔不绝。人们在佩服他的解说速度之余,也不无遗憾:干扰观众观赏节目。电视节目与广播节目之别,主要在于前者不仅可听,更可视,而且视更为重要。对于节目,在很大程度上观众可以自己观赏,不必全由播音员代劳。虽然作些提示、评说是必要的,但主次应有所别。其人早年是广播电台体育节目主持人,从事代观众观看,为观众传递场景的工作。转入电视工作后,角色换了,但思维未换,仍沿用老办法,也是角色错位、思维错位。
朋友,你赞成上面的看法吗?身处不同环境,呈现不同身份,扮演不同角色,就要说不同的话,做不同的事。否则,会出错。再看一个例子:
众贤论昭君
——角色不同,见解各异
昭君出塞一事,古今文人墨客所见各不同。
西晋士大夫石崇在《王明君辞》中说:
延我于穹庐,加我阏氏名。殊类非所安,虽贵非所荣。
这是封建士大夫以远嫁异族,虽贵非荣的种族观念对王昭君出塞的悲伤与怜悯。
梁代诗人施荣太在《王昭君》中说:
垂罗下椒阁,举袖拂胡尘。唧唧抚心叹,蛾眉误杀人。
这里表现出对红颜薄命的慨叹,揭示了一个道理:统治者对美女的争夺,是造成红颜薄命的社会根源。
梁代女诗人沈满愿站在女性视角说:
早信丹青巧,重货洛阳师。
沈满愿从女性相怜相惜角度,认为早知如此,何不重贿毛延寿!同时也暴露了宫廷的黑暗,反衬了昭君的高洁。
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目光犀利,见解独到:
意态由来画不成,当时枉杀毛延寿。
君不见,咫尺长门闭阿娇,人生失意无南北!
王安石告诉人们,毛延寿也是悲剧性人物,他并非主事人,何况,他自己也死于非命。又告诉人们,美女即使在宫中得宠,终将也会因年老色衰而遭冷遇,与远嫁异族并无不同。这种见解颇深刻。
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另有一番见解:
昭君自有千秋在,胡汉和亲见识高。
词客各抒胸臆懑,舞文弄墨总徒劳。
董老不议男女之间的情感,不言谁喜谁悲,而以无产阶级的广阔胸怀,着眼于民族大团结,赞美昭君的远见卓识,立意最高,内容最积极。
其实,谁的观点正确倒无所谓,如果我们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,提出独到的见解,那就算上上之善了。
在这个例子中,同为王昭君出塞和亲一事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感与不同的见解。这不是因为人们对史实有什么争议,而是人们的主观感受与主观认识各有不同。其间固然可以从社会立场、思想境界、情感倾向等方面作出解释,但最根本的是社会角色不同。封建贵族关心的是门庭荣光,文人墨客谈论的是红颜命运,女性诗人因同性相惜而抱憾当年,政界人士则站在阶级、民族的高度上分析问题。可见,角色立场之于思维是何等重要。
这种从角色立场出发去观察问题,分析问题的思维角度,我们称之为角色视角。
同样走进百货大楼,市长看到的是市民的生活水平,企业家看到的是市场走向,美术家看到的是商品装潢包装,公安局长看防火与治安,工商局长看假冒伪劣,税务局长测算税收负担……各人所见不同,因为各人角色不同。
思维主体与思维对象的关系主要有两种。其一,思维对象是思维主体自己遇上的问题,思维主体为自己而思维;其二,思维对象是他人遇上的问题,思维主体为他人而思维。前者可称之为自我思维,后者可称之为非我思维。
不管是自我思维,还是非我思维,都是“我”在思维,因此与“我”的先天秉赋、后天教育、思想观念、价值取向、责任义务、情感志趣等有极大关系。人的各种素质如影随形,集于一身,从各个角度影响着思维。一事当前,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以自己的人生观、价值观等思想观念作为评判标准,即从自我出发,以自我准则为标尺,对事物作出判断与评价。那么,在创新思维训练之时,我们又该如何考虑角色因素,并善用之呢?